關於親子玩的兒童桌遊,在推薦前,一些話要說在前面:
1、桌遊的重點是親子關係,入手之後,你一定要陪寶寶玩,並且耐心地教他理解各種規則。
2、如果桌遊買回去寶寶沒興趣,別急,慢慢引導,一次不行就兩次,以此類推~
3、每款桌遊都能鍛煉寶寶一種或多種能力,具體什麼能力,你了解了遊戲規則就能領會。正文中就不囉嗦每一款的能力培養點了。
一、德國HABA烏鴉吃果果(First Orchard)

烏鴉小果園的對戰雙方不是你和孩子,恰恰相反,你要和孩子一起,齊心協力對抗偷吃水果的烏鴉。
遊戲玩法:
(1)玩家輪流擲骰子,並按照骰子提示來摘水果或者移動烏鴉。
(2)如擲到紅色,就摘取紅色的水果,並放進果籃,其他顏色則摘取相應色的水果;如擲到果籃,可隨意摘取任意樹上的水果;如果擲到烏鴉標誌,很不幸,烏鴉便可沿著小路移動一步。
(3)如果水果全部採摘完畢,而烏鴉尚未走到終點,那麼你和孩子獲勝,遊戲結束;如果烏鴉走到了終點,而你和孩子的水果尚未摘完,那麼烏鴉就會把水果全部吃完,遊戲結束。
這款桌遊官方建議的年齡是2歲+,事實上也確實如此,但如果孩子之前從來沒有玩過骰子類游戲的話,你得耐心教會他骰子的規則,以及讓他搞懂為什麼必須輪流擲骰子。
2. 美國Think fun的roll and play

超多的卡牌。
全方位的親子互動。
很好玩的遊戲。
適用年齡:我覺得需要稍微有點理解力的孩子玩。
1.5歲以上應該可以慢慢互動起來了。
roll and play的骰子是沒有圖案的,六個面都是顏色,毛絨絨的很可愛:
除了毛絨大色子之外,還有分了六種顏色的48張卡,規則很簡單,玩家輪流擲骰子,擲到什麼顏色,就抽取什麼顏色的卡,然後執行卡上的動作。
重點是卡的設計,6種顏色代表6個分類,這6個分類涉及到顏色識別、身體部位識別、數字學習、情緒管理、動物扮演和身體大動作:
官方建議是一歲半就可以玩了,但是歲半還不太聽得懂卡片的指令,還是從2歲玩會好一點。
比起遊戲本身,小朋友對骰子就是一股熱血
3. 比利時SmartGames的兔寶寶魔術箱


裡面很大一部分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和空間位置關係,而這款玩具就是非常好的教具
玩具配件不多,但是核心價值在於關卡的設計,從簡單到難,60個關卡,一步一步推進(這是有專家根據很多孩子學習的樣本設計的,不要跳步喔),孩子在這個過程中,經歷了以下的黃金訓練:
1、先觀察——專注力訓練
2、找到目標的特性(顏色、形狀)
3、判斷目標的位置關係(上下左右里外)
4、動手擺放(手部的精細化動作)
在大人看來可能很簡單的操作,孩子卻是從0開始,學習思考的關鍵過程,千萬不要著急提醒,或者替孩子擺放部件,結果沒有過程重要,留出充分的耐心讓他們自己判斷和操作最最重要!
幾歲可以開始玩?
推薦年齡是2歲以上,可以從1歲半以後開始接觸,如果孩子拿到明顯感覺對於目前年齡難度過高,就不要勉強,收起來等1個月再給他嘗試,頭幾關輕鬆過,後面需要思考是最好的階段,既建立了信息,又有一定的挑戰。
4. 美國MindWare的seek a boo
這款遊戲的材料比較簡單,如果你動手能力強的話,甚至可以DIY。不過毛爸的建議是,如果寶寶3歲以下的話,還是買現成的好,超過3歲之後,再玩你DIY的才OK,因為有圖案的DIY,要考慮打印用的油墨是否安全。
5. 德國HABA的動物疊疊樂

記憶配對是低幼桌遊中的一個大類,堆疊類的平衡遊戲緊跟其後。和記憶配對類相比,堆疊類的娛樂性更強,且疊成高塔再推倒這一行為,本身就是寶寶很喜歡的玩法。
HABA的動物疊疊樂有兩款,一款是今天主介紹的,2歲+即可玩,另外一種是3歲+的。
2歲+的款跟最開始介紹的烏鴉果園一樣,同屬於Hape的“my first games”系列,玩具共有有9個動物塊、1個帶符號的骰子、1個四葉草草地、1個花園、2個灌木叢、9 個太陽。9個太陽背後有跟動物塊相匹配的動物圖案,這就讓遊戲本身可以有多種玩法。
比如最簡單的,可以輪流疊高收集太陽,疊上去就拿太陽,掉下來的話不拿,最後誰的太陽多誰就獲勝。這種玩法中不會用到骰子,純粹考驗手眼協調。
而如果要用骰子的話,在堆疊時可以根據骰子的投擲結果來選擇相應的動物去堆疊,這就考驗到寶寶的觀察能力了,玩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寶寶思考,比如哪種動物疊在小豬上會更合適,哪種動物是最容易掉下來的等等。
除此之外,還可以把太陽卡當做小路,把整個遊戲轉變成烏鴉果園類似的模式。
6. 德國HABA的企鵝向前衝

前面說了,幼齡桌遊一般不鼓勵競爭,HABA的這款企鵝向前衝是個特例,哪個玩家操縱的企鵝最先到達終點吃到小魚,就會獲得勝利。毛爸並不是很贊同HABA的這個競爭設計,好在他們家的道具非常可愛,某種程度能夠弱化競爭
7. 德國睿思的蝸牛爬爬賽(Snails Pace Race)

沒錯,睿思不僅做立體拼圖,同時還有桌遊類產品。這款遊戲的官方建議年齡是3歲+,但是2.5歲就可以玩了。
如果從大人的視角來看,這款遊戲應該是“每人一個蝸牛、通過骰子的點數來決定行進速度、誰先到達終點誰贏的遊戲”。事實上,低幼桌遊不鼓勵玩家之間的競爭(低幼寶寶還沒有正確的勝負心,需要花時間去培養),即使沒有6個玩家,這款遊戲的所有蝸牛也都會參加比賽,因為骰子上的圖案不是點數,而是蝸牛的顏色,寶寶擲出什麼顏色,就要向前移動相應顏色的蝸牛:
8. Orchard Toys的購物清單(Shopping list)

以後會繼續關顧

規則很簡單,也有一點“翻牌連連看”的設計理念,玩家把商品卡扣在桌面上,然後根據購物清單找到自己的商品,最先買完商品的玩家勝出
9. PlanToys的動物備忘錄(Animal Memo)
如果說上文提到的MindWare家的seek a boo和翻牌連連看還是有點區別的話,那PlanToys的動物備忘錄就是妥妥的“翻牌連連看”現實版了:
這一類的遊戲看多了,會讓你有一種感覺:家裡的撲克、象棋都可以拿來當做類似的桌遊玩啊。沒錯,撲克和象棋本身就是桌面遊戲,只要寶寶能區分出想起上的字和撲克牌的花紋,你完全可以DIY。
然後,官方建議年齡是3歲+,但從認知的角度而言,這款玩具1.5歲就可以入了,早入有早入的玩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