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,如何訓練兒童專注力!?

advertisements

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-兒童專注力養成

每個家長都很想知道孩子的專注力如何培養。

專注力的培養是後天成就的過程。

專注力不是天生的,更不是一種靜態,不可改變的品質。

所有孩子都能夠通過後天學習,有效提高注意力。

哪怕是成人,當我們出現注意力澳散的時候,也可以掌握一些辦法讓自己重新找回注意力,回歸專注。

今天跟大家介紹5個方法:

1️⃣了解不同年齡對注意力的影響

不同年齡,階段的專注時間是有差異:

學齡前持續遊戲時間少於3分鐘;

小學期持續遊戲時間少於10分鐘。

這種情況孩子才有可能患專注力低下等病症,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焦慮的狀況。

而在恰當的環境下:

2歲孩子為7分鐘;

3歲孩子為9分鐘;

4歲為12分鐘;

5〜6歲為15分鐘;

6歲以上的孩子15-30分鐘,甚至更長。

如果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,我們需要做的是調整相關任務,來適應這個年齡段的注意力水平。

比如,如果你發現孩子專注複雜的,有挑戰性的任務只能花5分鐘,那麼不妨先鼓勵孩子從更簡單,更有趣的活動開始,先把專注力的時間延長到20分鐘,這可以積累 孩子對專注力的肌肉記憶,養成好的習慣。

成人也是如此,比如假期後遺症,一個人狂歡很久,突然要回歸到秩序井然的工作環境,狀態不能集中是很正常的,我們需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。

可以先不要去做太複雜且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,先從手頭比較零散但也需要完成的任務開始,讓自己循序漸進地過渡。

2️⃣把多線程任務拆分成單一任務

對於孩子來說,多線程任務對大腦的挑戰和刺激是很大的。

何為多線程任務呢?

這跟孩子的五感息息相關,比如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,身邊播放著音樂或者開著電視節目,又或者讓孩子在一個到處都是玩具的地方做練習題,或者在孩子做手エ之前跟 孩子約好了20分鐘後要出去玩等,這些都會讓孩子在真正開始做事情的過程中,容易分心。

之前跟孩子約好了20分鐘後要出去玩等,這些都會讓孩子在真正開始做事情的過程中,容易分心。

盡可能減少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干擾,包括環境要素,都可以鼓勵孩子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面前的任務上。

4歲以上,可以引入一個統計表,讓孩子能夠直觀感受到自己對時間的管理能力,以及自己集中註意力的能力,讓孩子能夠跟踪他花在自己專注完成任務上的時間。 表達的核心要素有3點:

起始時間+結束時間+過程中?完成了什麼事情

回歸專注的5個方法

其中的1️⃣和2️⃣即:

1️⃣了解不同年齡對注意力的影響

2️⃣把多線程任務拆分成單一 任務

3️⃣重視休息時間

休息時間非常重要,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休息的價值。

雖然長時間堅持集中註意力是很好的品質,但是不能過度透支休息時間。

哪怕孩子在集中註意力做一件事情,但如果孩子能夠在過程中走動一下,看看窗外,喝杯水,上個廁所,都有利於孩子重新蓄電。

就好像我們如果一直集中趕項目,都會希望可以中途去客廳喝杯水,放鬆一下衝杯咖啡,是一樣的道理。

但孩子的記憶力有時候比較短,可能喝杯水吃個水果就忘記了之前要做的事情,這個時候別忘了溫柔提醒一下孩子,讓孩子重新投入到原來的安排,就可以了。

4️⃣引導孩子學習

深呼吸焦慮實際上是注意力集中的敵人,很多時候焦慮會讓我們精神渙散,出現逃避或者無法集中的狀況。 因此,提前教會孩子如何冷靜和集中註意力是很重要的。

5️⃣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地完成項目

把任務分解,多線程任務分解為單一任務,單一任務還可以分解成更多,更容易處理的部分,讓孩子一步一步去處理。

這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,非常關鍵。 舉個例子,如果我們籠統跟孩子說“收拾你的玩具”,實際上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,他有可能卡在分不清楚從何開始的一步裡。

但如果你告訴孩子”你先把拼圖收好,然後再把玩具熊放在籃子裡”,這便是分解任務的過程。

如果你正在教你的孩子如何掌握一項技能,試著向他展示每一步的過程,讓他先掌握一步,然後再進行下一步。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,你可以加入時間限定,比如收拾一間房間的時間不要超過半個小時,跟孩子說“我把計時器設置為30分鐘,我們看看這個時間裡能打掃多少的房間” ,這都會讓孩子更加專注去完成這件事情。

村上春樹說,沒有專注力的人生,就彷佛大睜著雙眼卻什麼也看不見。

有時候覺得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時候,我就會想起這句話,感受著那種失眠一樣的茫然失措,這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。 而我覺得理想的專注力狀態,不是讓一個人無時無刻都能保持專注,高度集中,而是當想專注的時候我們能夠切換,能夠知道如何調整和積累自己的狀態,這也是重中之重呢 。